弘扬科学家精神 | 纪念《科学》杂志创刊110周年
漫步在绿树成荫的研究所大道上,迈进春意正浓的园区,走过元培楼、走过杏佛楼,瞻仰老一辈科学家曾经工作的地方,周仁、蔡元培、杨杏佛……论起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的前世今生,总是绕不开这些传奇的名字。恰同学少年,整整一代人励精图治、追求科研理想的故事,就这样浓缩在了长宁路865号,一大一小两栋建筑的丝丝缝隙中。科研永无止境就让我们一起悟真理之甘,溯信仰之源将科学家精神永远传承。
1915年1月,《科学》杂志在上海问世,开启了中国科学传播事业的新时代,至今已经创刊110周年。自那时起,《科学》承担起了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的历史使命。
1915年1月出版的第一期《科学》杂志
创刊号在“例言”中申明本刊“专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在“发刊词”中倡导民主与科学,是为新文化运动之先声,并表达了留学生们怀抱“科学救国”理想的群体诉求。
1914年科学社社员合影 发起人在照片中的位置。前排:左2周仁,左3任鸿隽,左5赵元任,左6杨杏佛;中排:左2秉志,左3胡明复,左4金邦正;后排:左2过探先。
在《科学月刊缘起》上签名的发起人共有9位,依次为胡达(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杏佛)、任鸿隽。他们共同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在留学时期节衣缩食,集资办刊,课余撰稿,向国人介绍最新科学知识。留学生活结束之后,他们大都回国从事科学教育,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努力,也有的转向实业。
周仁(1892-1973)
1910年,周仁毕业于江南高等学堂,后赴美留学取得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坚守着“科学救国”的初心,毅然投身于国家的科教事业。1928年,周仁受蔡元培之托,创建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也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的前身。办所之初,周仁首先为工程所确立了宗旨:“应注重于国内旧工业之改进及新工业之创设。”他在特殊钢和合金铸铁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尤其是在球墨铸铁方面的卓越贡献,为新中国的冶金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创了古陶瓷学研究。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周仁先生实业救国的崇高理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将激励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牢记时代使命、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