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直击!嘉定科研所队员的南极64天

  

近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阶段性任务,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位于嘉定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上海微系统所”)时强、张洪华两位队员参与了这次任务。南极科考64天,是怎样一种体验?小嘉走进上海微系统所,对两位队员进行了采访。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是科研工作者的顶级向往,能够前往南极,让两位队员非常兴奋。“出行队员名单确定下来的时候,我激动得一夜都没睡着!”时至今日,张洪华仍难掩兴奋。

两位队员乘坐的雪龙2号

两位队员的科考目的地是秦岭站。据悉,秦岭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是中国在南极洲大陆的第五个研究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个常年南极科学考察站。海恩克斯堡岛又称“难言岛”,自然条件恶劣。夏季的南极处于极昼状态,且温度在零下二十度到零度之间,风力常年十级以上,十二级大风也很常见。

抵达南极

时强、张洪华此行的任务是参与秦岭站新能源供电系统建设。传统南极科考站依赖柴油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且价格昂贵。秦岭站新能源供电系统采用“风、光、储、氢、荷”等多途径发电,清洁能源占比超60%,是我国首个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极地科考站能源系统,也是全世界首个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规模化极地清洁能源系统。

该系统中的光伏发电系统全部采用上海微系统所研发的太阳电池光伏组件,时强、张洪华的任务就是要在64天的时间内完成130千瓦“映雪御寒”光伏发电系统的搭建和调试,以确保光伏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南极风雪很多,我们所的光伏组件通过自己发热,将表面的积雪融化掉,而且可以双面发电,更为可靠高效。”时强介绍,“虽然我们之前已经在国内进行了模拟调试,但是看到了秦岭站的自然环境后,还是有些担心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130kW高效双面发电自溶雪“映雪御寒”光伏发电系统

时间紧、任务重、环境恶劣。“每天早上8:30开始工作,晚上10:30开始休息,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着使不完的劲。”张洪华回忆说:“有一次,我们要铺电缆,站里的队员就站成人墙,这样一个个传下去,一天下来,手酸得抬不起来。”

经过站内队员的共同努力,终于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光伏发电系统搭建,又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调试。“冬考就是极夜了,我们的发电系统也是为了给越冬的队员们提供生活保障。”3月1日,新能源供电系统正式交付使用,秦岭站成为南极首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色能源站。目前,有43名队员在秦岭站执行越冬任务。

秦岭站附近的保护区

“能参与南极科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特别骄傲和满足的事。”两位队员表示。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南极归来,更多的科研无人之境等待探索。